编者按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结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我校离退休教职工将以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为广大青年开讲青春奋斗的故事。离退休老师们不仅亲历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历史进程,更是时代进步的见证者、实践者和推动者,相信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是给青年大学生最好的勉励与启示。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青春奋斗故事吧。
高忠信,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生,江苏苏州人。1970年-1978年苏北农村插队落户。1978年-1982年,原江苏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本科)。1992年调入原铁道师范学院外语系。2000年-2005年,外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2017年退休。
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改变人生
1970年,我才13岁,全家下放农村插队落户。父母贱卖了当时家里唯一值钱的一套红木家具,补贴生活。因为失去了工资收入,父母仅能通过参加田间劳动,挣取数量有限的工分来养家糊口,其艰辛可想而知。相反,还未懂事的我,却异常激动,因为我不用读书,也没有作业,当时“读书无用论”曾盛及一时,我整天与同学打闹玩耍。幸运的是,我哥特别爱学习,他语文功底特好,还会画画写字等。不仅如此,他还饶有兴趣,用仅有的一点零花钱,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开始收听电台的英语教学课程。出于对收音机的好奇,我也跟着他一起凑热闹。“无心插柳,柳成荫”我越学越放不下手。从此便与英语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想想一个从不爱学习的人,竟从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初级、中级、高级,学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进修教程,完全因为是好奇,再是坚持,数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从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此也改变了我的人生。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1978年我考上了大学,读的就是英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是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被录取的。成绩是相对的。进了大学以后,才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生全部来自各行各业,许多同学都是从工作岗位上考进来的,个个都是“学霸”。相比而言,仅靠自学的我就是个“学渣”。可想而知,当时的压力有多大。既然如此,也就只有“华山一条路”了。大学四年,基本就是教室、图书馆、操场、食堂和宿舍。生活方面,校门基本不出,衣服从未添过,生活俭朴,全靠每月4元的助学金,倒也乐在其中。学习方面,听说读写译,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从早到晚,春夏秋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真叫一个忙字,但忙的倒也不亦乐乎。以前老觉得读书无用,而大学时才方知“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训。记得有次舅舅新婚办喜酒,这是大事,一定要参加,不可推脱。可宴席中,一想到第二天早上要上课,就怎么也坐不住了,招呼过后,提前匆匆赶回学校。
在苏州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工作期间,印象最深的是我在科研方面取得的一些进步。记得当时我给自己定了个要求,工作再忙,每周也必须抽空到资料室坐半小时。每个月新到的期刊,必须要一一过目,做到心中有数。一些重要的过期期刊,一些重要的文章,我会一一复印。凡是好文章,我不仅特别关注它的内容,还认真研究它的写作思路、方法、框架和结构,甚至还有它的格式等等。这样再结合课堂实践,通过理论的引领,努力拓展教学空间,同时写出相对高质量的文章。
高老师寄语:你可以不优秀,但你一定要保持努力。而读书是门槛最低的投资,也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没有读完的那一天。读书获得的知识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You are my sunshine,my only sunshine.
You make me happy when skies are gray.
You’ll never know how much I love you.
Please don’t take my sunshine away.
(本文转自2022年6月24日微信公众号“苏科大团委”)